商用频道
    作者:巫山

    从人抄到AI抄 互联网除了抄还能干点啥

         [ 中关村在线 原创 ] 暂无评论

     上周五看到一篇新闻说编辑记者马上就要下岗了,因为业内即将推出一款智能咨询汇总APP,里面的稿件都是机器人撰写的,专业术语解释是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搜集全网热点资讯后进行分析加工缩减成一篇快讯给用户,大白话解释就是直接从网上抄袭。

      AI是如何写稿的

      机器人写稿这活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2014年美联社就开发了一个类似的程序来专门写财报新闻。开发初衷是由于各大公司发布财报发布时间很集中,而内容也大同小异,与其让人来看好几十页内容再把数据抄出来,还不如让机器来干。既然是流水线作业,又是个新闻快讯,那么人干机器干没什么区别。

      国内这个app和它原理还不太一样。app先在全网范围进行新闻内容搜索,再由写稿机器人依据一定分类筛选整合成新闻简报,最后利用语音交互将信息投放给用户。人工智能写稿的优势在于快,据说这个app可以将一篇将近1500字的文章精简成200字的短文,所用时间那是真真正正的秒杀。除此之外在汇总层面AI也表现的更像人类,像是“标题党”软文和广告文,AI可以是通过“时间、热度、属性分类、文章来源”等维度来筛选出关键资讯,剔除掉无关或冗余内容。而从最后体验效果来看比美联社的还升级了——美联社只是写篇文章,咱国内这个app是可以语音读出来的。

      大家可以想象下:每天早上起床后,拿起手机,听着手机里传出的温柔的声音(估计广大男性同胞们肯定选萌妹子语音)给你汇报最近的新闻热点,甭管咱具体职业是什么,反正闭上眼睛你现在就是CEO。广告语笔者都想好了,之前某导航软件的广告语不是女神陪你在路上么?现在这个是女神陪你在上班。

      人类赢在创意性

      说了这么多,那是不是真的代表人工智能撰稿就是未来了呢?答案显然不是。笔者刚入行的时候天天被老板骂,写的稿子三天两头被打回来重写,原因就五个字:没有新闻性。说白了就是没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身为编辑,尤其是专业编辑,最重要的就是从同一件事情中发掘提炼出与众不同的独家观点。就像美联社说的,像苹果啊,谷歌啊这种大公司的财报分析还得靠专业编辑来干,为啥?创造思维性啊!同样是看财报,沃伦巴菲特被封神,你炒半天亏成狗,这就是差距!机器可以划重点,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分析,但从全盘分析的角度来说,远远比不过人,举个简单例子:有些公司亏损加大,如果单纯从数据来说,这个公司是在走下坡路,但是如果结合很多复杂的情况,比如投资一项重要技术,这个技术能不能带来极大的回报这时候单纯靠AI就无法来分析了,因为有太多左右结果的因素是无法量化的。

      但反过来说,当编辑不具有应有的专业性,每天只是发发通稿,做个热点资讯的搬运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通稿编辑,那确实未来将面临下岗的问题,速度、工作量这两项机器都足以完虐你。

      AI无法辨真伪

      好像是从2年前开始,大量媒体一提到人工智能时就特喜欢用人工智能取代这个工作、取代那个工作做标题,笔者就纳了闷了,人工智能既然没有创造性,它怎么就取代了?

      说回这次的App,确实人工智能技术对于写通稿和快讯帮助很大。但这种全网扒热点的方式是不是有抄袭的嫌疑?你是不是得问问原作者同不同意?抄袭、版权问题横行互联网行业那么多年,过去是人抄,现在技术进步了改机器抄,不是说新媒体时代内容至上么?抄能抄出好内容来么?

      当然,新闻“借鉴”(chao xi)这种事情在人类撰稿的时代就已很普遍,也许还不算个大事,真正的大事是AI在扒热点的时候是如何来辨别真伪的。以笔者为例,在工作中是不会轻易传播任何未经证实的信息,毕竟作为媒体从业人员来说,传播真实新闻是职业素质的一种体现。而有些深喉、内线信息也是需要经过认真思考判断后才有可能发布,而这一切恰恰是AI撰稿的最大短板。所以在笔者看来,优秀的编辑们完全不必要担心自己的饭碗哪天是不是就没了,毕竟创造性是人类最大的财富。


     

    关注我们,你就是意见英雄

    抢嵌入式OS地盘 谷歌微软掐起来了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yijianyingxiong

    标签:意见英雄

    关注排行榜

    产品品牌

    文章推荐

    互动沙龙

    相关内容 网友评论 返回首页
    专家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