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所面对的数智化转型难题,是技术迭代的颠覆性和企业发展的渐进性之间的错配。”在青云AI Infra 3.0发布会上,青云科技CEO林源针对这一核心痛点深入剖解,并带来解题思路,“企业要的不是颠覆性创新,企业需要的是从一个IT架构跨越到另一个IT架构的桥梁,而这恰恰是包括青云科技在内的厂商应该要去考虑的事情。青云AI Infra 3.0为客户架设一座衔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帮助企业以渐进式的创新思路去做数智化转型。”
“三大挑战”,数智化转型遇难题
进入2025年,AI领域的热度不减。但相较于前几年的技术探索与预热,“落地”已成为贯穿全年的核心主线。无论是端侧设备的实时智能响应、城市治理的全局协同赋能,还是开源生态的全球布局博弈、原生应用的价值创新突破,人工智能正以生产系统的核心形态,深度重塑经济结构与社会运行逻辑。林源亦指出,随着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企业对AI的态度已从最初的“尝鲜”,转向更务实的内部落地“探索”,力求让AI转化为实际价值。

这并非易事,企业在数智化转型过程中,正深陷“既要又要还要”的三重核心挑战:其一,从历史维度看,既要尊重历史投资,又要主动拥抱AI创新,不得不直面“升级即淘汰”的两难境遇;其二,聚焦当下现状,技术团队既要简化管理,又要满足多元需求,进而导致IT越升级越混乱;其三,着眼大环境,企业既要保障业务稳定性,又要技术能够持续迭代升级,双重压力下,陷入“不敢升级、怕出问题”的困境。
正是在这些挑战的影响下,企业数智化转型陷入了“不转型难,转型更难”的困境。正如一位企业CIO所言:“我们并非不愿拥抱AI,而是怕一脚踏空,既丢掉过去多年的积累,又抓不住未来的发展机会。”而青云科技要做的,正是为客户架设起一座衔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既能兼容存量架构、保护既有投资,又能以按需的、可进化的特性支撑持续演进的AI需求,更能确保业务转型过程中的平滑过渡与稳定运行。

青云科技CEO林源先生
“AI Infra 3.0正是为破解这些挑战、化解这些冲突打造的。”林源强调。“青云科技希望通过统一的底座,更好地支撑企业的数智化转型。”在笔者看来,青云科技推出的AI Infra 3.0,恰恰是这样一个既能精准满足企业当下核心需求,又能灵活适配未来技术演进的AI时代新底座。
四层能力与四大特性,带来四重安心
在接下来的演讲中,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对AI Infra 3.0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这一架构的诞生,源于青云科技十年磨一剑的技术沉淀与市场深耕。在过去的实践中,青云科技持续聚焦云平台、云原生,及智算云平台上的研发、发布与商业运营,深度洞悉了技术架构演变与客户需求变化之间的关系。企业不仅积累了从技术底层到产品落地的经验,更沉淀了对客户核心需求的把握与行业趋势的预判,最终打造出青云AI Infra 3.0。其拥有四层能力:

内核层为PrimusOS信创操作系统,其针对国产服务器及各类算力设备深度优化;调度层基于KubeSphere云原生架构构建,既能完成通算与智算的协同调度、实现资源最优分配,更以开放开源打破封闭架构局限;能力层涵盖虚拟化应用发布与管理、AI智算管理及云原生应用发布和DevOps以及数据存储管理;服务层则面向实际业务场景提供全链路支持,包括AI智算应用开发、AI模型微调和推理,以及AI应用运行发布与管理服务。

在四层能力的支撑下,青云AI Infra 3.0呈现四大特性:一是覆盖虚拟化、云、云原生、AI智算四大维度的全栈能力;二是采用可解耦、可插拔的灵活架构,支持客户按需分阶段完成升级部署;三是架构遵循标准化设计,既降低客户扩展与升级的技术难度,也有效缩减运维成本;四是兼顾业务连续性、数据安全性与升级平滑性,同时凭借可进化的开放架构保持与时俱进,持续满足客户未来的业务需求。

青云科技副总裁沈鸥先生
沈鸥认为,青云AI Infra 3.0是客户消除“两难选择”的关键,允许客户灵活组合、按需订阅、弹性伸缩,甚至可以将AI Infra 3.0架构无缝扩展到现有平台上,真正实现“最大灵活性”与“统一服务能力”的结合。而通过这一架构,青云科技为企业客户构建了一座衔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从而为企业带来四重安心:以投资安心保护存量资产,以转型安心降低客户的升级门槛,以运营安心简化客户管理的复杂度,以创新安心支撑客户的长期计划。
扎根行业,AI Infra 3.0如何深度赋能?
在具体实践中,青云AI Infra 3.0如何帮助客户消除“两难选择”?发布会现场,沈鸥给出了进一步解答,他表示:“青云科技致力于为客户带来满足业务发展的一站式技术和服务。无论是金融行业的智能风控、制造业的智能维修,还是教育行业的超算和智算融合的科研和教学,青云AI Infra 3.0架构均已实现关键能力的统一。”而青云科技希望依托AI Infra 3.0,与客户、合作伙伴携手,共同应对快速变化且充分竞争的AI时代,实现共赢发展。

在教育行业,青云科技通过AI Infra 3.0,切实解决了高校在算力多样性部署、交付与使用中的核心难题。具体来看,依托青云AI Infra 3.0架构,高校可快速搭建智算平台,不仅能为学生提供GPU算力支持与模型推理服务,还能借助青云成熟的算力运营能力,实现智算中心资源的按需分配、按需计量计价。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可逐步过渡至“超算+智算”统一服务模式,仅需一半成本就能同时拥有双份核心能力。

在智能制造领域,青云AI Infra 3.0的核心价值在于显著缩短AI模型从研发到生产的落地周期。具体来看,依托AI Infra 3.0架构,青云科技帮助客户实现全链路架构协同,包括数据存储分析、云原生应用部署、推理算力供给等核心环节,均能在同一平台完成搭建与交付。这一整合模式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让IT部门响应业务需求的速度从1小时大幅压缩至15分钟。
在媒体行业,面对某客户因系统集成多家厂商软硬件、一款存储产品突发技术故障且无法短时修复而导致上线受阻的问题,青云AI Infra 3.0给出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彻底摆脱产品技术束缚。具体而言,其可插拔的开放架构,让客户不再受限于特定技术;同时凭借“虚拟化+云原生”的强大整合能力,无需额外开发即可快速对接客户传统系统。最终方案按时交付,不仅顺利化解上线危机,更实现了适配成本的大幅下降。

不仅如此,青云科技还持续加大对合作伙伴与渠道的支持力度,通过积极倾听并收集渠道及合作伙伴的需求与反馈,在技术研发与产品迭代上做好充分准备:AI Infra 3.0架构的产品模块可灵活适配异构场景,凭借开放性与插件化设计满足个性化需求;全面推进国产化支持,对市场主流信创产品开展深度兼容适配与验证;其统一的技术架构、一致的使用体验及标准化管理能力,更能帮助合作伙伴降低学习门槛,有效减少产品落地与技术应用中的挑战。
写在最后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AI领域的迭代更是迅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关键在于精准把握科技趋势、深度洞察行业客户需求,并构建灵活高效的响应机制。在笔者看来,青云科技具备这样的市场灵敏度、快速反馈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这一点从AI Infra架构的进化路程可以充分感受到:从1.0实现智算中心可运营、可运维,到2.0的让不同的行业、客户、场景拥抱AI,再到3.0的让AI真正在企业落地,青云科技一直在行动。
面向未来,笔者有充分理由相信,在青云科技等厂商的持续深耕与创新赋能下,企业数智化转型之路将愈发顺畅。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拆解AI Infra 3.0四层能力,青云科技如何为企业送上四重安心?https://biz.zol.com.cn/1084/108400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