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江淮风华与时代新章的激荡之地,安徽以山河为卷、创新为锋,挥毫绘就自然与发展交相辉映的时代长卷。 过去几年,安徽不仅闯出了“新赛道”,还拼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样板答案。

10月31日,以 “数智世界 徽创未来” 为主题的华为中国行 2025安徽新质生产力峰会(马鞍山)在马鞍山落下帷幕。从江淮智慧工厂的“数字孪生”,到海螺水泥的首个建材行业大模型,再到皖北煤电的智能化转型……皖山皖水之间,智慧浪潮正在以磅礴之势,激荡传统产业的革新之路。而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是安徽数智化成果的集中展示,更勾勒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条独特的安徽路径。
早在 2017 年,华为便深度参与到“数字安徽” 的建设。从顶层规划的谋篇布局,到场景应用的孵化落地,再到新型数据基础设施的扎实搭建,双方构建了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生态,为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水利财政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核心支撑。
战略锚点: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

“DeepSeek的出现,让教育、医疗、制造等行业都能以低成本实现行业大模型训练,这正是AI平权的价值。华为以自身在制造领域的数智化实践为基础,结合ICT技术优势,形成了从顶层方法论到底层技术支撑。”华为中国政企 CMO 郁赛华在媒体沟通会上对记者表示。华为不仅要做技术提供者,更要成为行业跨越“数智鸿沟”的伙伴。数据显示,2024 年华为年收入达 8600 亿元,同比增长 22%,研发投入1797亿元,占收入20.8%,,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1.2万亿元,全球持有有效专利15万+,这些硬实力为安徽各行业转型提供了底气。
在 AI 重塑产业的当下,华为的战略清晰聚焦三大方向:
其一,技术创新。郁赛华介绍,华为围绕数据传输、获取、计算核心环节,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与场景化落地。在算力方面,华为以鲲鹏、昇腾为核心,在通用计算和人工智能计算上打造最强底座,构建了从芯片到超节点的完整算力体系。2025 年发布的昇腾384卡超节点实现业界最大规模高速总线互联,在芜湖数据中心规模部署的 CloudMatrix 384 超节点,已成为安徽制造等行业企业的“算力粮仓”;在“存”力方面,整体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在“运”力方面,华为深耕光通信、数据通信和无线通信三大核心技术领域,构建了全球领先的端到端通信解决方案。
其二,行业场景落地。不同于通用大模型,华为更注重“技术 + 行业”的融合创新。以海螺水泥为例,华为油气矿产军团投入包括20多个算法博士在内的300多人的团队,联合海螺投入的生产工艺专家,围绕生产、装备、安全三大领域开发预测性与 CV 两大模型:在熟料烧成环节,大模型实现了熟料3天、28天强度的实时精准预测,强度预测值和检测值偏差在1MPa范围内,准确率超90%;在水泥烧成全局寻优场景,大模型可针对不同工况类型实时推荐关键工艺参数,自动匹配最佳操作方案,使标准煤耗在一级能效基础上再下降1%。这种“军团 + 企业”的联合创新模式,已复制到奇瑞汽车、马鞍山钢铁等企业。

其三,生态协同的深度绑定。华为安徽政企销售总经理田响响指出,华为扎根安徽,服务安徽,正在从项目类的服务升级为集产品、技术、服务、人才、生态于一体的区域创新中心:与 29 所高校联合开发鲲鹏、昇腾、鸿蒙课程,培养数智人才;在合肥、芜湖布局创新中心,推动江淮、奇瑞等企业的技术攻关;通过“华为 + 伙伴”模式,将 200余个商业市场解决方案和小微企业场景化方案下沉至地市,让中小企业也能共享转型红利。
方法论落地:“三层五阶八步”,破解转型难题
在AI时代,所有行业都值得重做一遍,关键在于把握AI思维,发展具有产业特色的行业AI。如果缺乏可验证的方法论,就会走不少弯路。“数字化转型不是买设备、上系统,而是流程变革、组织重构与数据打通的系统工程。” 郁赛华表示,华为从自身十年转型经验中提炼的核心工具,正是“三层五阶八步” 方法论。“三层” 聚焦智能业务、AI 开发、持续运营智能应用,界定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覆盖维度与深度边界;“五阶”是拆解了智能感知、智能连接、智能底座、智能平台、AI 模型五大阶段,构建跨行业的参考架构;“八步”则是对转型流程的精细化落地指引,具体涵盖明确转型目标、精准识别场景、重塑业务流程、推动组织变革、搭建数据与知识工程、AI 建模与发布、AI 与业务应用融合、智能应用持续运营八大关键动作。
这一方法论在安徽的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在江淮智慧工厂,华为通过鸿蒙系统解决多供应商设备的“协议壁垒”,将不同机械臂、IGV 小车的数据转化为 “统一格式”,再经5G/WiFi/ 光连接汇聚至智能底座,最终形成工厂数字孪生。“无论智慧工厂还是煤矿,转型架构本质一致,关键是找到场景痛点。” 郁赛华强调。
田响响补充道,在数字政府领域,华为与安徽共建的“全省一体化数据底座”已打破部门数据孤岛: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水利财政等 10 余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在此落地,马鞍山此次发布的 “数字赋能平台” 更成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的核心载体,将推动数据从“沉睡资源” 变为“生产要素”。
服务体系重构:从“故障修复”到“全生命周期陪伴”
AI 时代的服务,早已超越传统的“售后保障”。郁赛华在采访中提出服务体系的 “三个转变”,这也是华为深耕安徽的关键支撑:
一是面向客户的全生命周期升级。针对江淮、海螺等头部客户,华为推出 “卓越护航计划”,配置专属架构师团队(NASA 团队),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共创”。例如在奇瑞智选车项目中,华为团队全程参与技术攻关与品牌营销升级,助力“智界”系列成为安徽新能源车标杆。
二是面向体系的线上线下合成。线上通过O3伙伴服务平台,将华为 30 年服务经验封装为工具链,以 AI 实现 “知识找人”;线下启动 “星星点灯计划”,联合伙伴构建100个地市服务运营中心、900 个区县服务中心,形成 “两小时服务圈”,确保中小企业转型 “有响应、有支撑”。
三是面向伙伴的深度协同。华为将2.2 万多个服务伙伴、12 万多个伙伴工程师纳入服务生态。通过经验共享和能力互补,为政企客户提供一致性、高品质服务。与科大讯飞共建的“飞星二号”智算平台的服务能力,就是强化伙伴协同的典型案例。
未来可期:新质生产力的江淮图景
峰会期间,马鞍山数字人才发展中心揭牌、鸿蒙生态产业项目签约、依柯力 AI 全景联合方案发布等成果,标志着华为与安徽的合作进入新阶段。田响响透露,下一步华为将重点推进三方面工作:
一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从“点上突破”到“面上复制”,将海螺、皖北煤电的大模型经验推广至淮北矿业、马鞍山钢铁等企业;二是深化地市合作,计划2026年将新质生产力峰会下沉至皖北或皖南地市,让区县也能共享数字红利;三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与淮北理工学院、阜阳师范大学等地市高校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落地。
当华为的算力底座、行业大模型与安徽的产业基础、政策支持深度融合,当芜湖的“算力节点”、合肥的“人才中心”、马鞍山的“数字平台”形成联动,江淮大地正迎来新质生产力爆发的关键期。
从长江之畔的智慧工厂到皖北的智慧化矿区,从政务服务的 “一网通办” 到校园里的鸿蒙课程,华为正以 “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带给客户” 的理念,让数智化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标配”。随着"数智世界 徽创未来"愿景的逐步实现,新质生产力必将在江淮大地结出丰硕成果。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长江之畔起新潮:马鞍山峰会上的数智实践答卷https://biz.zol.com.cn/1079/107977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