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Amazon Go 看不见的智能
智能商超的概念并不新鲜,Amazon Go到底强在哪?根据亚马逊的说法,这项名为“Just Walk Out”的技术整合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传感器,可以监测商品从货架取下或放回,并在虚拟购物车追踪,操作过程类似无人驾驶汽车。听起来简单,要想实现可不止是“只需走过去”这么容易。从亚马逊申请的若干项专利中可以发现,店内遍布传感器和摄像头,以及各种信号接收装置。
注意货架上(食品标签下方)的摄像头
名为“Detecting item interaction and movement”的文件提到,如果有人从货架拿起或放回一个商品,管理系统会自行在虚拟购物车中添加或删除。可以设想,这一过程集成了图像识别、语音辨识等功能,摄像头可以根据位置、动作,甚至是肤色定位特定顾客,而语音识别则可以提升辨识的准确性,要是精确度足够高还能获取顾客所在位置和行动轨迹。在客厅中,Alexa已经证明了亚马逊的语音能力,他们要做的就是多摆一些麦克风,通过时间差感知距离位移。早在几年前,亚马逊就申请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相关专利。
另一份名为“Transitioning items from the materials handling facility”的文件中,商品可以在被拿起的瞬间与用户发生关联,通过读取账户信息在顾客走出商店时结账,全程无需用户掏出手机操作。值得一提的是,分析系统从云端调取顾客的消费习惯后,可以“替”用户判别所选商品。举例来说,如果可乐和雪碧放置过近,导致摄像头难以区分时,要是你之前总是购买可乐,那么系统就会优先认为你这次买的也是可乐。
为了进一步提高识别准确性,亚马逊还部署了“sensor fusion(感知融合)”技术。例如顾客在取下或放回商品时,货架上的压力和重量传感器,可以识别用户选择的物品。结合图像技术,不仅能判断物品是否被放回,还可以觉察到放回者是员工还是顾客。在亚马逊的系统中,会内置所有的商品图片,这主要是用于判定其在正确的位置。
至于前文提到的摄像头,会针对不同位置和功能需求部署相应的设备,例如RGB摄像头或者感应摄像头。此外,亚马逊在专利中也提到了蜂窝网络、微波、蓝牙等通讯方式,像蓝牙支持的技术可能会类似苹果iBeacon,通过设备位移来绘制行动轨迹,并且可以近场支付。
通过搜集来的数据,亚马逊也可以掌握更多的用户习惯,形成一套完整的账户购物体系,每次购买行为都是一次强化。或许当你每隔一定周期、或者在特定时间再次走进商店时,甚至会提前为你生成一份购物清单。另外,每个货区还可以动态计算出物品上架和仓储数据,优化了SKU。